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党群工作 | 师资队伍 | 人才培养 | 科学研究 | 招生就业 | 学工动态 | 延大首页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硕士导师 |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能源与环境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人才培养>>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正文
延安大学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2021-2022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2-11-25  

 学院概况


延安大学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原名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地处鄂尔多斯盆地,属于石油与天然气富集区,黄土高原自然条件脆弱。为了更好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区域可持续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于2005年开始筹建成立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007年正式开始招收本科生。截至20229月,学院有环境工程、石油工程和油气储运工程三个专业在校本科645人。其中,环境工程专业从2015年开始招生,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从2018年开始招生。石油工程、环境工程专业为陕西省一流专业,延安大学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专业。

学院现有26个专业实验室,建有采油工程、钻井工程、油藏工程、能源地质、油层物理、渗流力学、储层敏感性流动、油藏数值模拟、油田化学以及岩石铸体及高压物性等10个石油工程实验室,建有流体力学、油气集输、等温输油管路模拟、输气管道与燃气配送仿真、油库设计与管理、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储运油料学、原油流变学、腐蚀与防护实验室等8个油气储运工程实验室,建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修复、环境化学、环境固废等8个环境工程实验室。实验室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770余台套,仪器设备原值1300余万元。2017年,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实验中心获批陕西省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22年,学院“油气资源高效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获批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建成西安创业水务公司、延安水务环保集团水环境治理有限公司、管道运输第一分公司、永坪炼油厂、七里村采油厂、南泥湾采油厂、延长油田注水指挥部等15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截至202211月,学院共有学生644人,教师80人,其中专任教师66人,实验系列教师5人,行政管理人员6人。专任教师中,石油工程和油气储运专业49人,环境工程专业16人,师生比为1:10。专任教师中教授4人,副教授11人(石油工程和油气储运专业6人,环境工程专业5人),讲师50人(石油工程和油气储运专业41人,环境工程专业9人);博士55人,在读博士1人(油气储运专业1人),博士后进站1人,其余均为硕士。博士均为非本校学缘,其中来自中科院2人,“985”院校4人,“211”院校12人。教师中有延安市“225”人才1人,延安大学教学名师1人。学院教师人员构成以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为主,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人,30-3953人,40岁以上11人。

教学改革方面,先后承担陕西省和学校的教改项目10项,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1项,编写教材、教学参考书4部,专著1部,发表教改论文14篇;学院通过实施课程建设院级立项制度,建成4门校级精品课程。专业教师在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荣获全国工科组三等奖1项,陕西高等学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等奖项,获得延安大学“教授风采”讲课比赛一等奖2项,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3项。完成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进行专业建设,提交了石油工程和环境工程2个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

在科学研究方面,建有“延安市应急安全管理—庞昌伟院士专家工作站”“延安市高德利院士工作站”2个院士工作站。学院获批1个省级科研平台“油气资源高效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延安市油气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团队),1位教授入选延安市第一批“圣地英才计划”人才工程项目,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延安市石油化工承压设备安全工程、延安市环境检测与修复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延安市资源绿色开发与高值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延安市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校级科研团队(油气藏地质评价、提高采收率新技术研究、油田化学品研制和环境修复与监测技术研究),1个科研机构(环境检测与修复研究所)。3年,学院获批国家级、省部级等高层次科研项目30余项,主持各类横向课题50余项,累计到账经费2000余万元。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项,发表高层次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25项。另出版教材多部。

学院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将高校的人才优势、平台优势与区域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相结合,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力争将学院打造成“陕北地区油气资源高效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科创中心,促进陕北地区油气资源开发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从而引领区域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

学生获奖方面,学科竞赛共获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30项。获全国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10人次,先进个人奖7人次。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18项,省级32项,校级60项,国家级、省级申报量与获批量均居全校前列。研究生考取方面,石油工程和环境工程两个专业硕士研究生考取率稳定在25%左右,共有117名学生考取研究生, 48余名同学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南石油大学、西北大学和暨南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录取,占录取人数的50%以上。

学生管理方面,学院传承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的基本经验,通过实行导师制科研创新基金优秀生奖励基金等多项管理措施,深化学生自主管理体系改革,强化思想教育引领作用,巩固学生中心地位。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基础,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文化素质。同时,积极动员学生考研深造,实施精准就业指导,学生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

(一)人才培养目标......................................................................................................................... 1

(二)学科专业设置......................................................................................................................... 2

(三)各专业在校生......................................................................................................................... 3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4

(一)各专业师资队伍...................................................................................................................... 4

(二)本科主讲教师......................................................................................................................... 4

(三)教学经费投入......................................................................................................................... 5

(四)教学用房、实验室等教学设施................................................................................................. 5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5

(一)专业建设................................................................................................................................ 5

(二)课程建设................................................................................................................................ 7

(三)教材建设................................................................................................................................ 7

(四)实践教学................................................................................................................................ 7

(五)创新创业教育........................................................................................................................ 10

(六)教学研究与改革.................................................................................................................... 11

四、 专业培养能力................................................................................................................................. 11

(一) 培养目标............................................................................................................................. 11

(二) 教学条件............................................................................................................................. 12

(三)人才培养............................................................................................................................... 13

五、质量保障体系.................................................................................................................................. 14

(一)教学管理与服务.................................................................................................................... 14

(二)学生管理与服务.................................................................................................................... 14

(三)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 15

六、学生学习效果.................................................................................................................................. 18

(一)毕业与就业........................................................................................................................... 18

(二) 学生社会实践...................................................................................................................... 18

(四)学生学习成效........................................................................................................................ 19

七、特色发展......................................................................................................................................... 20

(一)提高实践环节比例,优化培养方案结构................................................................................. 20

(二)以校企协同为依托,构建实践教学模式................................................................................. 21

(三)以研促学,打造实践训练平台............................................................................................... 21

(四)以赛促训,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21

八、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22

(一)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 22

(二)工程教育认证有待加快.......................................................................................................... 23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学院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立足自身实际,科学制定了发展规划,确立了总体发展目标和办学定位。

(一)人才培养目标

以学校办学定位为基础,以国家质量标准为纲,以专业认证为标准,以企业用人标准及行业规范为依据,培养出达到国家设定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

1. 总体目标

采取三步走的方式,即“培育成长—充实内涵—发展壮大”,立足本科教学,拓展研究生教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研究为重点,以队伍建设为抓手,突出优势,力争石油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重点学科,资源与环境成为区域优势学科,将学院建设成为区域优势明显的特色型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

2. 具体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校发展的整体要求和学院实际,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本科生教育以特色教育、稳定规模、提高质量为原则,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科生规模控制在600人左右;新增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努力发展工科背景的研究生教育,硕士生达到20人左右,导师队伍达到8人,建成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4个。成人学生在校培养人数稳定在100人左右。深入教学改革,建成省级一流课程1门,获批省级教改项目1项,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石油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学科与专业发展。强力打造油气田开发工程、环境工程打造成地域特色鲜明的区域一流学科,逐步形成适应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陕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学科结构体系,形成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相统一、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相结合、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促进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到2025年前后,把学院建设成特色鲜明、省内竞争力较强,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科研型学院。

科学研究与重点项目建设目标。着力强化6个研究方向:(1)非常规储层描述及评价研究;(2)储层保护及油气田开发建模-数值模一体化研究;(3)油气田化学处理剂的改性、合成及各种油气田工作液性能评价。(4)石油污染土壤修复(5)油田采油废水处理技术研究(6)环境污染监测与防治。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师资队伍是学院的核心主体,其职称、学历、年龄、学缘、潜力等结构是决定高校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以引进、培育和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加强领军人物和高水平特色团队建设为重点,以制度公平(选拔用人制度、动态考核和绩效分配制度改革等)为动力,建立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成长的有效机制及管理办法,打造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治学严谨、极富活力的师资队伍。学院要在“十四五”期间把教学师资队伍稳定在39~41人,管理师资队伍达到8人,正高级职称教师达到3-4名,其中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20人。力争师生比、教师队伍学历、职称比等结构达到高水平大学的要求。

(二)学科专业设置

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坚持“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校训,以“重基础、强应用,育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高素质”的人才。与学校“融入地方、服务区域”的办学定位高度契合,学院师生对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充分的理解和认可度。学院目前招生的石油工程、环境工程和油气储运工程3个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简介如下:

1.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及学分要求

环境工程专业学制为四年,修业年限为四至六年,完成总学分 178 学分, 其中理论教学 124 学分, 实践教学 44 学分, 第二课堂 10 学分(参见教学体系结构学分分布), 并且达到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合格要求。

2. 石油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及学分要求

石油工程专业学制四年,修业年限四至六年;完成总学分 175,其中理论教学 123. 5 学分,实践教学 41. 5 学分,第二课堂 10 学分(详见教学体系结构学分分布),并且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

3.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及学分要求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学制四年,修业年限四至六年;完成总学分 177, 其中理论教学 124. 5 学分, 实践教学 42. 5 学分, 第二课堂 10 学分 (参见教学体系结构学分分布), 并且达到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合格要求。

 

(三)各专业在校生

截至20229月,石油工程专业有在校生263人,环境工程专业有在校生222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有在校生159人,共有在校生644人。各班人数见表1

 

1 石油学院各班学生人数(截至202211月)

各班在校人数

班级

2019

2020

2022

2022

石油19

储运19

环工19-1

环工19-2

环工20

石油20-1

石油20-2

储运20

石油21-1

石油21-2

环工21

储运21

环工22-1

环工22-2

石油22-1

石油22-2

储运22

人数

42

35

38

37

39

35

27

40

39

38

39

44

34

35

41

41

40

各年级

总人数

152

141

178

191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各专业师资队伍

截至20229月,学院共有学生644人,教师80人,其中专任教师66人,实验系列教师5人,行政管理人员6人。专任教师中,石油工程和油气储运专业30人,环境工程专业9人,师生比为1:10。专任教师中教授4人,副教授11人(石油工程和油气储运专业6人,环境工程专业5人),讲师50人(石油工程和油气储运专业41人,环境工程专业9人);博士55人,在读博士1人(油气储运专业1人),博士后进站1人,其余均为硕士。博士均为非本校学缘,其中来自中科院2人,“985”院校4人,“211”院校12人。教师中有延安市“225”人才1人,延安大学教学名师1人。学院教师人员构成以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为主,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人,30-3953人,40岁以上11人。

(二)本科主讲教师

本科主讲教师队伍结构数据见表2.

2 本科主讲教师队伍结构数据表

1.职称结构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合计

4

11

50

1

66

6%

16.7%

75.8%

1.5%

100.0%

2.学历结构

博士

硕士

学士

合计

备注

55

11

0

66

博士中含博士后进站1人,硕士中含在读博士教师1

83%

17%

0.0%

100.0%

3.年龄结构

30岁以下

3039

4049

合计

2

53

11

66

3%

80%

17%

100.0%









 

(三)教学经费投入

为确保教学中心地位,规范和加强教学经费的管理,提高教学经费的使用效益,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按照学校财务管理相关规定,学院成立了教学经费使用领导小组(即教学指导委员会),各项费用的使用由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严格审核和审批经费使用制度,院长、书记同时审批同意并在全院公示后方可执行,通过这种制度规范教学经费的使用。在年度预算和经费分配过程中,按照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投入基本教学经费,学校投入本科教学的专项经费专项使用,不得改为它用。见习、实习、毕业论文、实验耗材费等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完全用于各自的实践环节,保障实践教学活动有效开展,通过以上规定的实施很好地保障了教学经费的投入和使用,从运行机制上确保了教学的中心地位。

(四)教学用房、实验室等教学设施

学院现有26个专业实验室,建有采油工程、钻井工程、油藏工程、能源地质、油层物理、渗流力学、储层敏感性流动、油藏数值模拟、油田化学以及岩石铸体及高压物性等10个石油工程实验室,建有流体力学、油气集输、等温输油管路模拟、输气管道与燃气配送仿真、油库设计与管理、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储运油料学、原油流变学、腐蚀与防护实验室等8个油气储运工程实验室,建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修复、环境化学、环境固废等8个环境工程实验室。实验室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770余台套,仪器设备原值1300余万元。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1. 教学设施建设情况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本着多学科性与通用性相结合,强调多功能和高效率。实验室承担着全院500多名学生所有专业课、大学生创新实验、毕业设计的实验教学任务。

石油工程专业实验室承担普通地质学、油田化学、化学原理(Ⅰ)、工程流体力学、油层物理学、钻井与完井工程、油藏工程、采油工程、油藏数值模拟等实验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实验室现有智能地层流体高压物性分析仪、电化学工作站、岩石铸体仪、页岩膨胀仪等仪器,基本满足本科教学工作需要。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依托现有石油工程和本校化学与化工学院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2个本科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还增加建设了油库实验室、管道输送实验室和油气回收实验室。购买的主要实验仪器有:运动粘度测试仪、闪点测试仪、石油馏程测定仪、油品储运管道输送实验平台、多相流实验平台、油气回收实验平台等,投入购置经费490多万元。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承担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化学等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现有岛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凯氏定氮仪、红外测油仪、火焰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安捷伦气相色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基本满足本科教学工作需要。

学院现有26个专业实验室,其中石油工程专业建有地质基础、工程流体力学、油田化学、油层物理Ⅰ、油层物理Ⅱ、采油工程、钻井工程、油藏工程和油藏数值模拟9个专业实验室;环境工程专业建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和环境综合、环境化学、环境修复、环境工程微生物、固体废物8个专业实验室;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建有油气集输实验室、输气管道与燃气配送仿真实验室、等温输油管路模拟实验室、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实验室、流变学实验室、腐蚀与防护实验室、油库设计与管理实验室、储运油料学实验室Ⅰ、储运油料学实验室Ⅱ9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770余台套,仪器设备原值1300余万元。2017年,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实验中心”被评为陕西省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 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

为了有效利用和挖掘实验室资源条件,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科学实验,利用现有师资力量、仪器设备、实验室等资源,向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开放,提高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教学资源的效能。两个专业实验室通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在指导和培训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活动方面提供了全面的平台支持。

3. 教学信息化条件及资源建设

学院通过已有的课程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首先将已有的网络精品课程内容进行更新提升,建立了网络化信息共享平台,发布优秀的课程及实验视频资料作为在线学习的先导,鼓励学生开展网络学习,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网络预习实验原理,实验教师课前考察学生预习情况,并写好预习报告方可进行实验,提高教学的质量;其次,通过与校外优质网络教学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将兄弟院校最新的教学资源引入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参与第二课堂学习,为学生创新和特色培养提供必要的教学支持。

4. 通过对外交流培养学生

学院按照相关规定,选派优秀本科生参加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南石油大学SPE学生分会、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等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交流学习,让品学兼优的学生得到了更好的锻炼和培养,提升了学生专业知识水平。

(二)课程建设

石油学院2022年新增5个课程思政改革项目入选2022年延安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秀案例库,分别是《原油流变学》《机械设计》2门《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工程力学》(见表3)。另外,《工程流体力学》获批延安大学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院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鼓励教师认真挖掘自己所带课程的思政元素,立德树人,力争成为延安大学课程思政的标杆学院。

 

3 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课程思政改革项目入选校级优秀案例库情况

序号

负责人姓名

课程名

1

王帅

原油流变学

2

王芳

机械设计

3

李茜

水污染控制工程

4

刘羽

水污染控制工程

5

何永垚

工程力学

 

(三)教材建设

在教材征订方面,注重教材的更新,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与石油工业出版社加强学术交流、深度合作。

(四)实践教学

1.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学院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实践教学体系由5方面组成,即专业认知见习,社会实践、实验课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注意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间的衔接和内在联系,尽量做到并行或配合进行,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步性。课程设计则加强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结合实习教学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1 实践教学体系

 

2. 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的落实及效果

实习见习。学院一向重视实践教学,学院统一组织,各专业根据各自的实习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实习计划,从制度上有效规范了实习实训的教学管理,保证了实习实训环节的教学质量。每年上半学期末由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秘书制定实习计划,确定实习的方式、地点、经费、过程等,每年下学期开学第一周开始集中实习,实习1个月,部分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社会实践。学校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将其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载体。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发挥优势,利用寒暑假期间,学生可自行联系实践单位,将学校学习的知识传递给社会需要的地方,服务于社会。近几年来,学院通过深入企业锻炼专业技能、以公益活动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搭建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就业创业相结合的平台。

3. 毕业论文(设计)

学校制定《延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手册》,对指导教师遴选、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开题报告、写作手册、写作格式、工作量和答辩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确保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聘任、选题、指导、撰写、评阅、答辩和评优等各环节工作的规范化。

学院实行毕业论文(设计)“三阶段”检查制度,即前期检查以选题审查为主,中期检查以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进度、完成质量和教师指导情况的检查为主,后期检查以答辩资格审查、评分合理性及答辩过程规范性、毕业设计(论文)写作规范性、材料完整性等方面检查为主。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保证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4. 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措施与效果

为开拓合作办学渠道,提高合作办学水平,我院通过多种途径与政府、高校和企业进行交流,聘请西安石油大学部分教师为我校青年教师和学生上课,分别与北京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院校进行交流。已建立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七里村采油厂、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管道运输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泥湾采油厂延安水务环保集团水环境治理有限公司、延安水务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延安水务环保集团自来水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践基地。2022年,新增陕西延长石油(集团)管道运输公司、延安水务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等实践教学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通过联合开设课程、联合指导学生、联合建设基地、联合建设平台等形式,使教师与企业人才进行角色互换,开展协同育人,试点形成的“3+1协同育人”与“双导师制”组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学校和企业的三方共赢,为教学模式实施的持续性提供了内在动力。

5. 共建实践教学资源情况

我院三个专业第三学期要进行为期一周的金工实习,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为我院提供了金工实习场地和指导教师。延安科技馆油气展览部分为我院大一学生提供科技馆参观学习场地。在巩固原有合作实习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新增陕西延长石油(集团)管道运输公司、延安水务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等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对于自然生态环境、污水治理、废气排放及治理有初步的认识。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实践基地: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七里村采油厂、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管道运输第一分公司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管道运输第二分公司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管道运输第三分公司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管道运输第四分公司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管道运输第五分公司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管道运输第六分公司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泥湾采油厂等。

环境工程专业实践基地:延安水务环保集团南沟门水库管理中心、延安水务环保集团水环境治理有限公司、延安水务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延安水务环保集团自来水有限公司、延安水务环保集团黄河引水公司、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公司、陕西鸿昊环保有限公司、陕西省宜川县黄河壶口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洛川黄土地质公园等。

石油工程专业实践基地:延长石油集团南泥湾采油厂、延长石油集团油气勘探公司第一采气厂、洛川黄土地质公园、延安石源工贸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宜川县黄河壶口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延长石油集团七里村采油厂等。

6. 以企业为载体建立“双师型”师资培养机制

与周边企业签订建设协议,建立了14个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企业进修、学习,开展横向课题科研合作,驻企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专业实习、见习和课程思政教育等措施,建立了“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解决了“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

(五)创新创业教育

学院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1. 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陕西省创新创业改革试点院系建设

学院对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学生实行导师制,对参与创新训练计划的教师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引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撰写商业计划书和项目策划书、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

学院鼓励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学生注重实践创新。鼓励学生结合学科专业,从自身所长与兴趣出发,积极参与实验实践活动,在探索、研究、创新的实践训练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2. 创新创业平台、基地建设及使用情况

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加强组织协调,搭建创业平台,延安大学生文化服务中心,租用商业场地400平米,并入驻我院5个创业团队,40余名创业学生,同时配备了相关办公用品。以学科竞赛为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等各类创新创业比赛、竞赛,不断扩大学生参赛的覆盖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3.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大赛等竞赛覆盖面、受益面

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最初参赛选手主要为高年级同学,发展至今,各个年级的同学都积极参与比赛,使更多的学生通过比赛获益。通过参加“互联网+”大赛等竞赛,加强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了学生之间团队合作的能力,将自己的创新创意积极转化为实际项目和创业成果,自身能力和素质都得到进步。

4. 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支持、师资培养及政策措施

学校每年拿出12万元资金作为我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配套经费;用于鼓励取得初创成果的大学生或创业团队。学院每年遴选一定数量的有价值的教师科研成果与学生创业团队进行有效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六)教学研究与改革

石油学院本积极进行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2022年,完成了省级教改项目《“校企四维融合一专多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学院《“校企四维融合一专多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延安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蜕变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获延安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年,环境工程专业获批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达到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标准。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进行建设,20229月,提交了石油工程和环境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我院副教授李茜在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荣获全国工科组三等奖。王芳、王帅、郭西水老师获“青年教师”赛道理科组一等奖1项、优秀奖2项,为培育“学者型”教学团队奠定了扎实基础。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培养目标

1.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具有延安精神特质 (信念坚定、 求真务实、 敢于担当、 乐于奉献、 善于创新), 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 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专业基础扎实、 实践能力强, 在政府机构、 科研院所和环保企业等行业的污染防治部门, 从事环境污染控制、 治理与修复, 环境监测与评价, 以及环境规划、 管理等方面工作, 具备终身学习、 团队合作与沟通协调的能力, 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2. 石油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 (信念坚定、 求真务实、 敢于担当、 乐于奉献、 善于创新),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适应国家油气工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具备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与石油工程专业知识, 实践能力突出, 能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 科技研发、 生产运行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 专业基础扎实, 实践能力突出,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系统掌握油气储运工程基本理论、 方法与技术, 能够从事油气集输、 油气管道输送、油气储存与装卸、 燃气输配、 油气销售等领域规划设计、 建设运行、 生产管理、 技术开发等方面工作, 立足陕北、 面向西部、 辐射全国, 适应油气行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条件

1. 教材使用与建设情况

注重教材的更新,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与石油工业出版社加强学术交流、深度合作。

2. 实习实践条件

实践教学体系由5方面组成,即专业认知见习,社会实践、实验课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注意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间的衔接和内在联系,尽量做到并行或配合进行,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步性。课程设计则加强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结合实习教学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实习见习。学院一向重视实践教学,学院统一组织,各专业根据各自的实习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实习计划,从制度上有效规范了实习实训的教学管理,保证了实习实训环节的教学质量。每年上半学期末由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秘书制定实习计划,确定实习的方式、地点、经费、过程等,每年下学期开学第一周开始集中实习,实习1个月,部分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

社会实践。学校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将其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载体。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发挥优势,利用寒暑假期间,学生可自行联系实践单位,将学校学习的知识传递给社会需要的地方,服务于社会。近几年来,学院通过深入企业锻炼专业技能、以公益活动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搭建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就业创业相结合的平台。

3. 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情况

学院2022年新增5个课程思政改革项目入选2022年延安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秀案例库,分别是《原油流变学》《机械设计》2门《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工程力学》。另外,《工程流体力学》获批延安大学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院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鼓励全体教师认真挖掘自己所带课程的思政元素,立德树人,力争成为延安大学课程思政的标杆学院。

(三)人才培养

1. 学生自我管理情况

充分发挥学院团委公众号的宣传作用,传承学院文化,弘扬健康向上的教风、学风。为学院师生提供了发表舆论的平台,把引导学生和服务学生有机结合在一起,推动学生自我管理落到实处。

2. 学风建设情况

强化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明确将学风建设教育作为新生教育的重点和主题,并确保其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各环节。在新生入学时,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让新生树立“诚信为人,学术修身”的意识。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与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相结合,推动学风建设进教材、进课堂。同时,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学生干部会议、主题班会等方式进行学风建设规章制度的广泛宣传。

3. 学生社会实践与毕业就业情况

我院长年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积极响应上级指示,扎实地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着为扎根老区,风险老区的宗旨,将暑期社会实践与教学相结合,引导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正面教育去更多地接触社会,正确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从而使大学生达到对自身实际办事能力的锻炼,同时在社会实践中更能够深入地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

2022届本科毕业生114人,截至202211月,本科生就业率90.99%,其中考研升学31人,考研率27.2%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教学管理与服务

1. 学院网站建设

学院拥有自己的网站,学院新闻、学术动态和通知公告保持实时更新,教师和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学院工作整体进展情况,学院网站有专人负责维护和管理,目前学院网站运行良好,为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发挥了重要作用。

2. 课程网站的建设

在课程网站建设方面,学院依托校园网,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学院现有4门校级精品课程。

3. 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信息化

在信息化教学管理方面,我院基于学校教务处提供的教务信息系统、学生工作处提供的学工管理系统筹校级管理平台,实现了基础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4. 引导教学管理人员实施信息化管理

学院在OA 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上,为学院、各教研室、管理人员、各年级学生等建立了微信群、QQ群,帮助教职工和学生及时了解教学动态,保证了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和实效性。

(二)学生管理与服务

1. 学生指导与服务

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现有辅导员3名。学院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道德品质、人格养成、生涯规划、创新创业与就业质量等,优育帮扶工作效果显现。2018年暑期社会实践获评团省委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获得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奖多项,成绩较为突出,极大地发挥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作用。

2. 工作内容与措施

学院提出“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围绕学风建设,逐步形成了较健全的学生指导与服务工作制度与体系,设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开展学风院风建设工作、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奖助学金工作、校友工作和学生自主管理工作,从组织机构、工作制度上总体保障学生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有效有序。

3. 学风建设的措施

学风建设目标明确措施到位,学习氛围积极活跃兴趣浓厚。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制度规范与措施引领相结合;坚持生涯规划与学业指导相结合;坚持“三项”考勤与“三风”建设相结合;坚持创先争优与典型示范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三)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

1. 质量监控

1)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

学院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形成了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教学质量等三方面的质量监测机制。

2)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

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制度健全完整,教学管理流程化、规范化,教学管理人员配置齐全,监控方式比较科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规范管理,严格要求。例如:毕业设计(论文)是综合性体现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学院制定了《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定》,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师遴选、选题、中期检查、评阅、抽样答辩、答辩、优秀论文评选等环节实行分阶段检查督导,全过程管理。

加强领导,层层负责。成立由分管教学副院长任组长,教研室主任、教学指导委员会部分成员组成的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全过程监控本院(系)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教学督导,认真检查。学校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均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列为教学督导和中期教学检查的工作重点。校本科教学督导组对院系毕业设计(论文)进行选题审查、中期抽查,每年进行学校抽样答辩,并严格评选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由于质量监控得力,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整体质量好。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学生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多数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来自科研项目和生产实际,部分设计(论文)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2. 教学质量反馈

学院教学办接待教师、学生及有关人员的访问和咨询,听取对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校、院级督导员为现职的教师,其教学质量等级原则上由教务处统一组织进行评价和确认。各级督导员同时也接受群众的监督,从而保持督导工作的客观、公正和督导队伍的清正、廉洁。学院把学校对院教学工作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到院有关部门负责人,专业教研室要把教师教学质量评定等级传达到教师本人。

吸收学生参加教学管理和制度建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学生反馈制度。通过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状况、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管理及办学条件等情况,并把学生的合理建议和意见经核实后反馈给教师。教研室也定期向学生通报教学、教学管理改革和学风状况。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

3. 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

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围绕学院本科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及评估、反馈与管理流程,积极探索质量改进的途径和方法,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质量管理机构建设

学院以本科教学为根本,把教学质量始终放在第一位。在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等各方面,强化专职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的同时,构建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长效机制,制定了《石油学院过程性考核实施办法》、《石油学院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以提高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水平。教学管理人员秉承“教学质量第一”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努力。

2)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

定期对学生进行学风方面的教育工作,贯彻学校教学、考试等方面关于学风建设的要求。对个别行为散漫、学习不主动积极、经常旷课的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树立学风典型,建立有效的学风奖惩制度,奖罚分明,认真和学生沟通,消除学生的浮躁和消极情绪,及时鼓励和奖励进步的学生,倡导正能量。

3)教师团队搭建及本科教学课程群建设

学院制定了《本科教学团队组建实施方案-讨论稿》,规范学科组-教学团队-课程群教学团队的工作职责,强化内部管理机制和细则。以优秀专业课程群建设为核心,以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为保障,大力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确保各专业交叉融合,扩展发展空间,保障专业特色。

4. 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

通过教学质量改进措施的实行,大力建设团队师资队伍,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精品教材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注重实践环节建设和网络教学建设,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依托专业特色课程,以各课程群为中心,逐步形成了多支素质优良、勇于创新、教学水平高、专业实践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强的教学团队。

2)学院将实践性教学环节与课程建设、团队建设相结合,申请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认真做好课程实验教学建设工作,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3)引进在本学科有实践性强、高水平人才到本校任教,提高双师型技能人才的比例,提高教学团队水平。

学院以教务处“八查四评,两专一究”质量监控体系为指导,努力健全学院层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除做好开学前的准备工作(确保教师到位、教材到位、教室到位,学生到位;开学第一周,学院领导对上课情况做集中检查)外,将教学秩序和纪律检查活动扩展到整个学期。重点对学生上课时的迟到、早退、旷课情况进行了治理整顿,并对教师履行教学工作基本规范情况及青年教师的培养和使用情况进行了督察。

开展了针对性的听课活动及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以学院、教研室、教师三位一体的形式,进行教学观摩和听课活动。学院领导通过听课、开座谈会和院长书记信箱了解教师授课情况,对青年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学院成立了教学检查领导小组,重点对学院教师上下课、课堂教学、学习风气、教学研究、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执行、实验教学及毕业班实习等教学环节进行了检查,对教学检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

注重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工作落实到位。在实验仪器有限的条件下,学院尽量多安排实验指导教师,做到手把手辅导,确保实验效果。圆满完成课程见习、金工见习、专业见习、地质见习和生产实习。做到了实习(见习)前精心安排部署,实习(见习)结束后全面总结,力求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加强毕业生上课及毕业论文检查工作。学院制定了学生请假班主任签字初审、副书记学院签字盖章准假制度,并根据学生的建议,本学期调整选课程序,减轻毕业班课业负担,为毕业生的就业和考研提供方便。在毕业论文工作上,学院加强了对毕业论文题目的审核,剔除内涵过大、重复老化的题目。同时,要求指导教师每周至少指导一次学生毕业论文编写工作,且有详细记录,论文答辩结束后按时报送各种材料。

精细组织,实行命题-审核-监考-评卷-试题分析-成绩上传等全过程管理,严把考试关。重视考前动员大会,强调监考教师的职责,强调考风考纪;要求班主任召开主题班会,确保学生做到诚信考试。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与就业

2022届本科毕业生114人,截至202211月,本科生就业率90.99%,其中考研升学31人,考研率27.2%

(二)学生社会实践

我院长年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积极响应上级指示,扎实地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着为扎根老区,风险老区的宗旨,将暑期社会实践与教学相结合,引导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正面教育去更多地接触社会,正确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从而使大学生达到对自身实际办事能力的锻炼,同时在社会实践中更能够深入地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表4是我院2020年社会实践项目立项表。

4 石油学院2022年社会实践项目立项表

序号

项目名称

作品分类

指导教师

1

关于“双减”政策下农村教育发展动态及影响的调研

乡村振兴促进团

刘军

2

宝鸡市县区乡村振兴产业现状对比调查研究

发展成就观察团

郭洒洒

3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难点之农村劳动力流失产业发展困境研究——以咸阳市淳化县石桥镇为例

乡村振兴促进团

刘军

4

“情系乡村,筑梦安康”暑期支教实践队

专项行动

郭西水

在完成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能力,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学生学习成效

1. 完成创新创业项目及竞赛成果

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情况见表5

5 石油学院近三年大学生创新项目情况

年度

申报数

省级大创项目获批数

占学校获批省级项目比例

国家级大创项目获批数

占学校获批国家级项目比例

2020

13

5

6%

6

11%

2021

14

6

7.4%

5

9.3%

2022

18

3

3.6%

4

7%

 

学生参加了第十二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等。获奖13项,其中一等奖2项、三等奖7项、成功参赛奖2项、鼓励奖1项。2022年学科竞赛获奖见表6

6 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2022年学科竞赛获奖

赛事

获奖等级

数目

参与人次

十二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

一等奖

1

2

第十二届中国石油工程知识竞赛

一等奖

1

4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技能大赛

二等奖

1

4

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

三等奖

1

3

十二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

三等奖

1

1

第五届全国油气地质大赛

三等奖

1

3

第十二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方案设计类

三等奖

1

1

第十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三等奖

1

1

第十一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

三等奖

1

4

第十七届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

三等奖

1

2

十二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

鼓励奖

1

2

十二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

成功参赛奖

1

3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技能大赛

成功参赛奖

1

3

合计获奖

13

33

2. 考研情况

2022年度本科生考研情况见表7。毕业人数114人,考取硕士研究生31人,录取率为27.2%

7 2022年度本科生考研情况

年份

2022

毕业生人数

114

读研人数

31

考研录取率(%

27.2%

七、特色发展

学院围绕“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切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基于突出工科应用型实践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提高实践环节比例,优化培养方案结构

按照延安大学工科本科培养修订意见,以及石油工程、环境工程工科培养要求,注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扩充实习见习的教育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为目的,形成了“—年级的金工实习、二年级的地质实习,三年级的专业见习(生产实习),四年级的毕业实习” 的实习见习链条。同时,增加了课程设计等实践性课程,石油工程、环境工程、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实践环节见表8

 

8 实践环节学分

石油工程专业

环境工程专业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

实践教学内容

学分

实践教学内容

学分

实践教学内容

学分

金工实习

1

金工实习

1

金工实习

1

专业见习

1

专业见习

1

认识实习

1

地质实习

2

生产实习

4

生产实习

4

生产实习

4

毕业实习

4

毕业实习

3

军事理论与训练

2

军事技能

2

军事技能

2

油气田地质课程设计

1

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2

管道及储罐强度课程设计

2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

2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2

城市燃气输配课程设计

2

钻井工程课程设计

2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课程设计

2

油气集输课程设计

2

采油工程课程设计

2

环境检测课程设计

2

油气管道设计与管理课程设计

2

地面工程与HSE课程设计

1

毕业论文(设计)

12

油库设计与管理课程设计

2

毕业论文(设计)

12



毕业论文(设计)

12

合计

30

合计

32

合计

33

 

(二)以校企协同为依托,构建实践教学模式

有效利用周边石油企业资源,通过联合开设课程、联合指导学生、联合建设基地、联合建设平台等形式,建立“3+1”(3年学校学习加1年企业实习)培养模式和企业实习“双导师制”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面向地方需求的石油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校企四维融合”培养模式。

(三)以研促学,打造实践训练平台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新增科研项目5项,获批经费550.7万元。新增纵项项目2项,经费共计213万元。新增企业横向课题3项,科研合同经费共计337.7万元。

(四)以赛促训,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学院重视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并设有专门的指导教师负责竞赛指导。近两年渐渐形成了每个学生都能参加一项比赛的局面。大赛涉及到石油类专业研究的各个领域,尤其是石油工程设计和管理,并将在原有的勘探、开发、钻井、储运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创新元素。学院连续8年参加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且每年均能获奖多项。此外,大创项目、助研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同时,学院积极组织教师指导大学生申报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近年来获批的省级和国家级项目数在学校获批总数中占有重要比例。

八、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石油学院经过近14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的办学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学院的建设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需要在今后的建设与发展中逐步改进。

(一)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

尽管学院开展了多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但教学改革的深度依然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石油工程和环境工程专业属于理工科专业,部分课程过于深涩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需要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广泛推广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实验教学需要加强

目前的实验课大部分是认识性和验证性实验,缺乏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因此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在新培养方案中需要提高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

3. 学生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是普通民办高校教学转型的基本要求,应用能力只能从实践中来。因此,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制订方案明确学生实习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另外,鼓励创建校园大气环境监测中心、校园声环境监测中心、校园室内环境监测治理中心,组建校园环保协会、大学生环保论坛、环境日宣传活动等,计入学生素质学分,引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省级各类石油工程和环境工程试验技能竞赛,环保创业计划大赛,文学、艺术创作,专利发明和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等,如水环境监测工、ISO14001环境管理内审员证等,获奖者和考试通过者分别计入特长课程素质学分,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继续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验班、互派教师授课、签订实习协议、定期派遣实习生等方式,强化校企合作,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还可以项目为依托,利用高校教师的专业优势,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外,借助政府的推力,让学生直接进入各大企业,为企业的环境监督、管理和污染治理工作出谋划策,一方面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增长见识,另一方面指导、帮助企业,成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真正实现政府、企业和学校的“三赢”。

(二)工程教育认证有待加快

20229月,石油工程和环境工程专业提交了2022年工程教育认证申请书,必须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依据,不断推进专业建设持续改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 以需求为导向,实施专业认证人才培养方案

以省级教改项目《“校企四维融合一专多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为依托,提升人才培养对地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

2. 实施课程建设工程,深化课程改革

以“教学团队”建设、课程群建设为抓手,利用问题导向学习、课程耦合为突破口,持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金课,提升整体水平。新增教学团队,课程群、新增课堂教学改革。

3. 加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①按照优势贡献分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②狠抓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大力实施“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的教师培训工作;③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④充分发挥教研室(团队)在专业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4. 加强产教融合、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①加强校企合作。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将在教学改革、课题研究、队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②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平台建设,深入挖潜校内平台服务行业企业技术创新功能,重视引企入校,不断提升学院服务社会的能力。

5. 深化创业教育

①要求所有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1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构建四年不断线的“课程、实训、竞赛”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③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6. 完善专业建设各环节质量标准,构建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保障体系。

①依照一流专业建设等标准建立详细评估指标;②建立课程教学质量跟踪评价制度,健全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④遵循CAPD循环,建立评查有机配合,第三方外部质量监测有效衔接的质量监控体系。

 

 

上一条:延安大学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2022-2023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下一条:延安大学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2020-2021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西南石油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生态环境部 中国环境网

 

环评爱好者 教育部 延长石油集团公司

联系电话:0911-2650332 传真:0911-2650328 邮编:716000
地址:陕西省延安市公学北路延安大学新区 版权所有:延安大学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
 
党员先锋
团 委
研究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