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都鹏燕 核稿:常佩艳
2025年10月31日16:00,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指导的2025年高校党组织示范微党课第二阶段第6讲《以强大的社会协同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正式播出。石油学院教工党支部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全体党员准时线上收看,并围绕微党课内容展开热烈讨论。本期微党课由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城市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四所高校的师生党员共同讲述,聚焦“社会协同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深入阐释了高校如何通过凝聚社会、企业、家庭等多方力量,构建开放融合、共治共享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微党课指出,教育强国建设绝非教育系统的“独角戏”,而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同频共振、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与“交响乐”。课程通过鲜活的高校实践案例,生动展现了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学校主阵地作用、家庭基础支撑与社会资源补充,打破教育壁垒,形成育人合力,真正使教育成为服务国家战略、支撑民族复兴的基石。

学习反响热烈,党员畅谈体会
观看结束后,支部党员结合石油工程专业特色与育人实践,分享了各自的学习感悟。大家一致认为,“社会协同力”的理念对培养适应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具有代表性的发言如下:
王丽影老师表示:"通过对微党课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教育强国建设绝非教育系统的'独角戏',而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交响乐'。构建社会协同力任重道远,需要制度创新搭建稳固的合作框架。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自己也应是这场教育变革的参与者,将积极参与并努力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
黄飞飞老师结合专业特点谈到:"作为石油高校教师,我深刻认识到,我们的课堂不应是孤立的'象牙塔',而应成为链接行业与社会的'枢纽站'。我们必须自觉地将教学科研融入国家能源战略布局,主动携手企业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共建课程、共享数据、共克难题,让学生在真实的产业土壤中扎根成长,培养其解决极端复杂问题的系统工程观与家国使命感。"
吴春燕老师谈到:“作为一名石油工程专业的一线教师,我对‘社会协同’赋能本科教育有了更深切的体悟。它启示我们,必须主动打开校门,将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破解课程内容与油田现场技术脱节的困境,在真实的工程场景中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赵婷老师表示:“作为工科教师,我们肩负着为能源行业输送综合型人才的使命。未来教学改革中,我将立足行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联合油田企业共建实践基地,推行‘双导师制’,把油气勘探开发新技术、绿色能源转型等前沿内容融入课程,既强化学生的理论功底与实践技能,又培养其家国情怀与创新思维。
张添锦老师认为:“大学不应是封闭的象牙塔,而应主动融入社会发展大循环。我们要培养学生成为连接校园与社会的桥梁,在知识传授中渗透社会责任,在实践教学中锻造担当精神。唯有打破壁垒、凝聚合力,方能真正肩负起教育在民族复兴中的战略使命。
立足专业特色,践行协同育人理念
本次微党课学习进一步强化了支部党员对“大教育观”和“社会协同力”的理解。大家深刻认识到,作为能源领域的高校教师,更要自觉将育人工作融入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积极推动科教融合、产教协同,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课程共建等方式,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让学生在服务国家能源事业的实践中扎根成长。石油学院教工党支部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持续引导党员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主动作为,争做教育变革的参与者与推动者,将社会协同理念深度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全过程,为培养新时代能源事业接班人、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基层党组织的坚实力量。